
3月19日,山東省青島市“即發杯”中小學生機器人大賽在即墨區創智新區體育館舉行,來自全區中小學的600余名學生參加機器人冰雪運動會、無人機小飛手、鐵甲鋼拳、智能車應急救援等20余個項目的角逐。新華社
本報記者 | 趙慶國
新冠病毒感染已實行“乙類乙管”,但防范不可放松。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朱宏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建立“平戰結合”的高質量醫療衛生體系、全面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廣東經濟發達,對外交往多,境內外人員往來頻繁。請問,當前全省的疫情防控形勢如何? 朱宏:近段時間以來,尤其是疫情轉段以來,廣東始終堅持“保健康、防重癥”不放松,加強疫情形勢監測預警,立足“平戰結合”,持續堵漏洞、強弱項、提能力,不斷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為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當前,我們正全力統籌疫情防控與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部署,以奮斗姿態搶時間、搶機遇,走好新時代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廣東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之路確立了什么樣的目標? 朱宏:就是著眼創建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示范省,推動廣東全省走在全國前列,提出了階段性發展目標。在發展戰略上,實施“兩步走”:到2025年,基本建成更加安全牢固的公共衛生體系、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協同高效的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全完善,生育水平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升,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30年,建立城鄉一體、醫防融合、中西醫并重、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體系,促進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生育水平更加適度,人人享有更高品質、更加精準化個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主要健康指標達到高收入國家(地區)水平。 本報記者: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廣東規劃了哪些重點工作? 朱宏:在具體行動上,實施“五個一”:一要打造一個醫療衛生高地。持續建強優勢?频膰H醫學中心、高水平醫院、省域區域醫療中心,爭創更多的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質。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爭創“1+6”國家和省級區域公共衛生中心。 二要實施一項強基層系統工程。全面融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大戰略,以實施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實現“百千萬”工程目標,即不少于100家縣級醫院達到三級水平,不少于100家縣級疾控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和裝備配置優于國家要求;1800家鎮(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國家基本標準、700家達到國家推薦標準,向基層推廣適宜技術1000項;萬間村衛生站達到規范化標準,萬名醫生下基層,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努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性、系統連續性,推動城鄉均衡發展。 三要構筑一張立體防控網。一是健全以50家高水平醫院為“龍頭”、3家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為“支柱”、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為“骨干”、縣級醫院傳染病區為“網底”的分級分層分流重大疫情救治體系,進一步提升分級分類收治和重癥救治能力。二是不斷完善覆蓋病例報告、發熱門診、哨點醫院、污水監測、重點場所和口岸城市等多個渠道、多種方式的監測網絡。密切跟蹤研究病毒變異和傳播情況,提升疫情早發現、早處置和應急響應能力。三是進一步完善與海關等部門在應對口岸其他重點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合作機制,定期會商、加強聯動,確保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措施聯動,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四是壓實“縣鄉村”防控責任,督促配齊配足重點物資,筑牢發熱門診等哨點監測防線。 四要建設一套“平戰結合”的衛生研發體系。建議國家布局建設若干個國家區域性一體化生物醫藥臨床轉化平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衛生科技產品研發轉化的政策支持和轉化環境,全面推進衛生基礎研究和科技產品研發體系建設。這套體系,“平時”可以聚合區域內各方優質資源,貫通基礎研究和研發轉化各個環節,開展衛生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臨床實驗、轉移轉化和生產應用,儲備好設施設備和人才技術;“戰時”可快速轉換,第一時間根據疫情防控需求,快速開展新防治技術、新診斷試劑、新藥物、新疫苗、新醫療器械等的科研攻關,快速轉化為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有效防治手段,進而全面實現促進產學研醫融合,更高效、快速的應對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五要塑造一個信息互通、資質互認、資源共享的健康灣區。近年來,粵港澳三地不斷完善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大灣區內疫情監測與信息通報機制、突發公共衛生應急和醫療救治機制等,推動粵港澳防控目標一體化、防控策略一體化、防控信息一體化。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塑造健康灣區的建設目標,一是加強粵港澳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每年召開一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建立順暢的粵港澳傳染病通報機制,定期不定期交換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 二是推動三地規則有效銜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速優質醫療資源在大灣區流動,為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大灣區內地辦醫、行醫提供更便利的條件,進一步推進實施“港澳藥械通”政策。 三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共享。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合作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組建粵港澳?坡撁,推進與港澳共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推動在人才培養、臨床研究、診療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探索開展非急救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推動建立灣區醫學人才協同培養機制。 四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醫療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和國際化高地建設,全力建設引領全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一帶一路”的綜合改革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