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關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廣東的重要生態屏障。圖為龍湖探幽。劉加青/攝 
翁源縣蘭花特色小鎮。韶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供圖
本報記者 | 趙慶國
韶關市地處粵湘贛三省通衢,位于南嶺核心區,南嶺山川自古是中國南方的交通要道,素有“廣東的北大門”之稱。近年來,韶關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奮力爭當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韶關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志清告訴記者,今年春節上班后第一天,廣東省委、省政府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全面吹響了廣東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新號角。韶關將認真落實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大力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縣域富市“三大戰略”,錨定目標打一場高質量發展的硬仗。 本報記者:韶關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縣域富市“三大戰略”,生態立市排在第一位,韶關如何做強生態優勢、持續筑牢粵北生態屏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出更大擔當作為? 陳志清:綠色是韶關的底色,生態是韶關的名片。韶關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廣東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資源豐富,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4.5%、有林地面積12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億立方米,各項生態指標穩居廣東省前列。當前,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為韶關發揮生態優勢“乘數效應”,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舞臺。我們將始終把生態建設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以更嚴要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全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讓韶關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努力為全國全省生態安全、用水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生態支撐。 一是全力抓好國家公園創建。韶關將堅持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安全性、穩定性為核心,積極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努力打造國家公園建設“韶關樣板”。目前國家公園各項規劃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創建申報材料已報送國家審核;丹霞山國家公園范圍已初步劃定,并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 二是推進綠美韶關生態建設。錨定筑牢粵北生態屏障重大使命,重點將開展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全面增強碳匯能力、提升林分質量、優美林相景觀;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高標準建設國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實施綠美保護提升行動,構建具有韶關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高質量構建道路景觀、生態水系、驛道景觀和生物生態四大廊網體系;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促進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實施林業產業發展提升行動,推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規;、集約化、專業化經營。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不斷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效。加強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降低重點污染源排放強度,確?諝赓|量六項監測指標全面達標。加快鎮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的規范化建設,實施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工程,確保水質優良比例10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工業危廢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四是加快打通生態價值轉換通道。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立足農業資源稟賦,擦亮“韶關蘭花”“韶關珍果”“韶關茶”“韶關食用菌”等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綠色循環生態農業發展高地。依托丹霞山、南華寺、南嶺國家公園和珠璣古巷等旅游資源,大力培育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戶外運動、休閑養生等新興業態,推動“美麗資源”轉為“美麗經濟”。推進資源資產價值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真正打通土地、礦產、水、岸線等生態資源價值轉換通道,走出一條既符合自身實際又具有韶關特色的資源資產價值化路子。 本報記者: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堅持制造業當家、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部署,韶關未來將如何搶抓機遇,在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陳志清:韶關依靠制造業起家,曾經是華南重工業基地,培育了包括36個行業大類、20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產業配套完善,具備支撐中高端產業鏈發展的硬件基礎。韶關將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搶抓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政策紅利,努力將制造業這份厚實的家當做大做強,在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一是全力打造產業承接大平臺。高標準規劃建設全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1+6”平臺,積極承接大數據及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農業、商貿物流、醫療康養和文化旅游9大產業,致力在競逐全省產業轉移承接賽道中厚植發展優勢。重點推進規劃建設面積為72平方公里的產業轉移主平臺建設,規劃到2027年發展形成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兩個千億級產業和五百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正納入省重點支持建設的主平臺;統籌抓好規劃總面積56平方公里的6個特色產業園建設,每個特色產業園重點發展和承接1—2個特色產業,建設成為省級特色產業園,舉全市之力創建全省產業轉移承接落地示范市。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始終以產業攻堅奪取發展勝利,全力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加快構建極具行業引領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大數據和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建設,推進四大運營商、萬國數據、中瀚云、韶華科技、朗科科技等一批數據中心項目和電子信息制造項目建設,到2025年新增50萬標準機架規模,打造形成承接大灣區大數據和電子信息產業轉移高地。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依托特鋼、裝備基礎件領域優勢,做大做強裝備材料及基礎件/零部件產業,突破發展汽車零部件和光伏、儲能等新能源設備制造產業,加快建設大灣區裝備制造產業帶的基礎零部件基地和配套基地。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依托豐富中藥材資源,加快朗圣藥業、嶺南先創制藥、一品紅藥業等項目建設,支持東陽光藥業、丹霞生物、利民制藥等龍頭企業增資擴產,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先進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壯大特鋼、優質鋼等高端鋼材品種,延伸有色金屬深加工鏈條,加快推進新能源發電、抽水蓄能和新能源制造業等領域項目建設。 三是大力推進科教人才行動。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焦經濟建設、產業發展主戰場,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發展。深化產教合作,支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鼓勵制造業企業與本地高校、技工院校開展“訂單式”技能人才培養,引導技工院校對標制造業人才需求調整優化專業設置,為韶關建設工業強市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力推動韶關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加快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廣東碳中和研究院(韶關)、中震科建(廣東)防災減災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提質增效,鞏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營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全面開展營商環境優化和要素保障行動,推動工作力量和資源要素加速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傾斜集聚。加強總部型企業的引進培育,落實總部企業落戶獎、經濟貢獻獎等獎補政策,推動現有存量企業扎根韶關發展壯大,吸引域外高端企業總部進駐韶關,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機制,培育新增一批規上企業和億元產值企業。加大優質企業特別是成長型制造業企業培育扶持力度,靶向助力百家優質企業實現規模與效益倍增,繼續保持國家“小巨人”企業數量在粵東西北地區的領先地位。 本報記者:韶關地處粵北山區,縣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問題較為突出,韶關未來將如何破題,推動縣域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陳志清: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韶關作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十分薄弱,全市7個縣(市)國土面積占全市84.4%、戶籍人口占全市72.6%,GDP僅占全市總量的52.5%、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占全市的45.3%,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非常突出。韶關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省的統一部署,深入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努力實現“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將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一是全力壯大縣域經濟。用好縣級對口幫扶協作機制,集約高效建設縣域產業轉移工業園,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有序轉移,力爭每個園區重點培育1-2個特色主導產業,實施一批億元級項目,扶持一批十億元級企業,打造一批經濟強縣。加快創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各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學游、鄉村旅游和森林康養等旅游新業態。 二是推動鎮域高質量發展。根據鄉鎮(街道)經濟基礎、區位、城鎮人口聚集能力、資源等條件,將105個鄉鎮(街道)分為9個重點鎮(街道)、36個中心鎮(街道)和60個一般鄉鎮三類,重點鎮(街道)強化以工業或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功能,中心鎮發展特色資源或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一般鎮逐步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和生態農業。強化105個鄉鎮(街道)高質量發展評價,壓實鄉鎮干部招商引資責任,營造大抓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批工業、農業、文旅強鎮。 三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快50萬畝南雄盆地大型灌區建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穩定。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發揮2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作用,抓好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示范點建設,培育一批特色專業村。深化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創新推出強鎮富村鎮級農業公司設立、運營和管理,開展鄉村振興擂臺賽,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帶。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潔能源、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防汛抗旱等設施建設,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本報記者:韶關現有石漠化區域46.6萬畝,占全省林地石漠化總面積的一半,其中還有10萬畝屬于重度、極重度石漠化。韶關如何布局推進石漠化治理,推動石頭山轉化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陳志清: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2年8月發文提出風電光伏項目可布局石漠化地區。韶關作為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的中堅力量,加快推進石漠化地區治理、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任務。近年來,韶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電力發展規劃,積極探索“石漠化治理+光伏”治理模式,已經形成一定基礎條件,擁有客觀優勢。 實施“石漠化治理+光伏”項目,我們有豐富的發展資源、有成熟的實踐經驗、有穩定的需求市場、有強大的電網支撐。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和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成果數據,韶關石漠化地區可用于光伏發電的地塊面積達17.33萬畝,近30年年均太陽能總輻射達4346兆焦/平方米,折合太陽能年發電小時數達1207小時,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走好群眾有增收、生態有改善、能源有保障的多方共贏石漠化治理道路,為全省乃至全國石漠化區域治理探索可行模式、貢獻韶關方案。 一是優化“石漠化+光伏”布局。按照國家最新政策,及時調整優化《韶關市新能源發展規劃(2023-2030年)》,明確開發建設時序,做實做細前期工作,確!笆卫+光伏”示范點項目早日開工、按期建成。 二是建立高效協同推進機制。建立全市“一盤棋”統籌推進機制,積極對接開發建設主體,建立常態化項目推進問題清單,對項目立項、環評、用地、用工、融資等需求進行重點協調和保障,切實提高項目建設質效。 三是打通項目產出外輸通道。以創建國家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為重要契機,加強與廣東電網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全面推進韶關電網建設,提升電網保障能力和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消納能力,爭取將韶關市打造成為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