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15年是應對高齡少子化的關鍵階段。從人口生育周期看,一代人口更替的重大趨勢性變化需要大約10~15年,即使我國未來5年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拐點,還會有10年的矯正期;未來10~15年,我國仍有條件保持4%~5%的經濟增長。由此,調動更多財政資源、經濟資源、金融資源、社會資源等解決問題的回旋余地仍比較大;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高度關注和解決高齡少子化及其所帶來的潛在生產率下降問題,以及未富先老問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推進窗口期、相對高齡化窗口期和填補老齡居家服務短板窗口期。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設立居家老齡服務局,開展老齡服務需求調查,開出老齡服務需求清單,形成居家老齡服務方案。國家和各級政府地方財政適度傾斜,多拿出一些資金支持老齡居家服務事業,在貸款、稅收、土地、物資供給上予以優惠。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田雪原 高齡少子化是中國將來要面臨的問題。如果新生人口逐年減少,平均壽命延長,將會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以及國家活力、創造力的下降。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周瑋生 現在把很多的關注點放到三孩,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實現0到1的問題。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后才會更有意愿生下一個孩子。這涉及性別觀、婚姻觀、家庭觀,也涉及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安排。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任颋 對兒童早期發展的公共投入是確保各國能夠贏在未來的關鍵投入。針對生命最初3年大腦發展黃金時期進行兒童人力資本投入,最高回報率為7%~10%。提供高質量和可負擔的托育服務,支持家庭全面發揮他們培育性照護的作用尤為關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伙伴關系高級官員林菲 最近10年左右出現了大量剩男剩女難以婚配的問題。建議開放非婚女子的生育政策,并調整教育結構和人才結構,在機構招聘的環節,不要把學歷門檻抬太高。把人才結構和教育結構著重點放在?坪吐殬I教育上,對于解決婚配問題是有長遠意義,也有利于節約教育資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 全世界平均預期壽命以每十年增加兩年的速度遞增,工作至更高的年齡是壽命更長和實現社會保障可持續性的自然結果。老齡人口高就業率往往伴隨著青年人高就業率,而退休年齡早的國家通常也會有青年人失業率高的問題。要為老齡工人提供專門的公共就業,包括安置、培訓、輔導等一攬子服務,通過直接補貼和激勵推進終生學習的制度。 ——國際勞工組織中國、蒙古局局長李昌徽 (以上觀點均摘自第8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的研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