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訂閱服務 |   郵 箱
                                             
                                               
                                             
                                             首頁  今日要聞 發改新聞 地方新聞 產經新聞 營商環境 一帶一路 綠色共享 物價消息 商業資訊 企業債券 債券公告 招標投標
                                            招標投標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今日要聞  
                                             
                                            電子報
                                             
                                            人口負增長我們能夠變“擔心”為“放心”
                                            2022-09-01 00:00:00      中國經濟導報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與江寧路街道合作試點首批公益普惠的社區“寶寶屋”,為有幼兒的家庭提供臨時性、計時制的集中照護和育兒指導服務,緩解臨時性托育難題。圖為小朋友在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寶寶屋”玩耍。新華社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與江寧路街道合作試點首批公益普惠的社區“寶寶屋”,為有幼兒的家庭提供臨時性、計時制的集中照護和育兒指導服務,緩解臨時性托育難題。圖為小朋友在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寶寶屋”玩耍。新華社

                                             


                                            本報記者 | 張守營

                                                人口發展是“國之大者”,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在《求是》雜志上的署名文章《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以下簡稱“文章”)開宗明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文章指出,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復雜的形勢變化,人口負增長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常態。
                                                “人口負增長”“少子老齡化”引發熱議,畢竟人口問題涉及我們每一個人,大家都在擔心什么?如何從科學理性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今后我們的人口發展又將往哪里去?人口結構如何才是最優?雖然文章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但我們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一番“考問”,更要進行學術性的研討,還要把“重要的事情講三遍”,14億人口如果勁往一處使,那么巨大人口規模將帶來什么?
                                                
                                            從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到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

                                                長期以來,我們深受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影響,認為即使經濟增長了,人口過多也將會最終導致貧困的結果。馬爾薩斯的這個理論也被成為“貧困陷阱”理論。
                                                按照馬爾薩斯的理論,人口的指數增長并不能長期持續下去,將要受到食物等資源的約束,即理論上存在一個上限,到了這個上限后,人口增長率將等于死亡率,人口也將不再增長。這個上限就是所謂的“人口承載力上限”。
                                                隨著對“人口承載力上限的研究”,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又提出了“適度人口”的概念,這一概念指一定目標下的最優人口數量,也就是一定資源環境與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最優組合點。
                                                留美歸來的社會學博士孫本文1957年5月11日在《文匯報》發表了題為《八億人口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的文章,從中國當時糧食生產水平和勞動就業角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8億人口是中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這個觀點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參考這一觀點。
                                                但我們也要看到,地球對于人口的承載力極限雖然存在,但它是一個動態指標而非靜態數字,會不斷隨著技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而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蔡昉認為,如果說馬爾薩斯描述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是工業革命以前的真實寫照,但從他開始寫作《人口原理》這本書開始,工業革命就已經在英國蓬勃興起了,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馬爾薩斯陷阱”就已經開始被打破了。
                                                美國人又一次被“適度人口”理論“打臉”了。1920年,美國生物化學和生命統計學教授雷蒙德.佩爾和同事洛厄爾·J·里德,提出了一個未來美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在這個曲線圖中,美國人口將于2060年到達極限值1.97億。事實是,現在美國早就已經達到4億人口的規模了。
                                                據不完全統計,從1679年~1994年之間有65個有關地球可以支持的最大人口數量估算結果,但結果差異巨大,基本上都被后來的發展事實打破了。
                                                我國的儒家思想里也有關于人口的論調,“庶富教”是其基本的人口觀,“庶而不富,則民生不遂”“富而不教,則近于禽獸”。就是說,我國的文化傳統不僅重視人口數量的增長,而且更重視人口的教化與文明延續,這非常符合人口生產與發展的規律。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我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但人口已經不再是負擔,而且正不斷地成為發展的有利因素,我國也正在進一步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市場經濟中,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建立在14億人口基礎上的超大規模市場孕育了多樣化的需求和層次化的消費,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所在!俺笠幠J袌鼍哂泻軓姷捻g性和彈性,騰挪余地和回旋空間大,抗外部風險能力強,就像一艘輪船行駛在海洋中,噸位越大,行駛越穩,風吹浪打甚至狂風驟雨也不能改變它的航向!睆堒噦ケ硎。

                                            重要的是人口結構

                                                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出現了一些顯著變化,既面臨人口眾多的壓力,又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從規模上看,2021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這表明我國人口增速繼續放緩。從結構上看,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2%。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同時到來,這意味著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沖擊。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人口規模太大了,現在好不容易出現了負增長是好事啊,以后大家坐公交地鐵不再擁擠,去景區賞景不再人擠人了,這難道“不香”嗎?可在人口負增長下的“少子老齡化”問題卻不是這么簡單的。
                                                未富先老,在未來的數十年里,我國的年輕人將會越來越少,同樣,我國的消費總量也會減少。要知道,我國的經濟發展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人口紅利的支持。巨大的消費市場、龐大的年輕勞動力,使得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吸引了大量國外資本進入我國投資。通過人口紅利,我們獲得了發展的資金和技術,從而開始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建設。
                                            “鑒于以上趨勢,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蔽恼轮赋,樹立系統觀念,兼顧多重目標,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總量與結構、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努力實現人口規模適度、素質較高、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均衡發展狀態。重視區域協調,在一些人口與發展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精準做好各項管理服務,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維護民族和邊疆地區穩定安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但總體上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后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边@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去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講。

                                            改變低生育率仍有機會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把積極生育支持措施融入各項工作。一是納入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要達到4.5個;二是完善政策體系,聚焦嬰幼兒無人照料的關鍵痛點,不斷完善規劃、土地、住房、財政、投融資、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同時,積極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讓家政在嬰幼兒居家照護上提供更多支持;三是實施專項工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集中攻關解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疾病解決方案。
                                                2021年9月,在一場關于應對高齡少子化挑戰的論壇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人口結構變化深刻影響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與日本、韓國等國高齡少子已經“固化”的趨勢有所不同,中國的高齡少子化趨勢仍有動態變化的某些特點。主要表現在相當一部分群體有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但是養育成本逐年加大帶來“生不起”的突出矛盾,因此要形成結構性政策與制度安排。
                                                蔡昉認為,改變低生育率仍有機會,關鍵在降低生育、養育、教育“三育”成本。
                                                打好政策“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發展方面持續用力,促進生育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同向發力,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稅收、社保等政策適當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傾斜,積極構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體系,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激發生育潛能。
                                                “讓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的群眾不吃虧,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溫暖!蔽恼轮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育養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尊重基層實踐,借鑒國際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認真加以研究解決,不斷補短板強弱項,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政策有序銜接,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切實維護之前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 

                                            【期號:】【版面:】【作者:】打印本頁
                                             
                                            相關文章
                                            招標投標 | 更多>>
                                            沒有找到對象346+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招 聘 | 網站廣告刊例 | 廣告刊例 | 招標公告刊例 | 訂閱服務 | 版權聲明 | 鄭重聲明 | 中國發展網 | 記者證查詢 | 技術產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59號新華大廈8層
                                            郵編:100053
                                            Copyright 中國經濟導報網  京ICP備09051002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735號
                                            產業報行業報新聞道德委員會舉報投訴電話:010-65573925;舉報投訴email:xwddwyh@126.com
                                            技術支持:中國發展改革報社網絡技術部
                                            国产一区二区色午夜在线